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金剛經-前言

一、說經名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這一句經名,為容易說明,故分作(一)金剛,(二)般若,(三)波羅蜜,(四)經,四段來說。
()金剛  金剛二字,很多解說的經書中,都說金剛是金中之剛,有利而能斷的意思。實則印度及濠洲各處,實在有金剛石這樣物,為世界上稀有的寶石。他是礦物的一種,形狀為透明錐形八面體,曝於日光或燈光,就發放燦爛的金色。他的性質甚堅到,能割劃玻璃,能彫刻堅石,能穿鑿岩層,能鑽磨一切的寶石,為萬物中最堅到者,所以給他取了個金剛石的名稱。金則不變,剛則堅利。說到他的形狀光澤透明,則又不沾絲毫塵染。故此經以金剛名為首,即取其堅利一義:堅則歷百劫千生,流轉六道,而覺性不壤。利則照諸法空,破無明障,無微不照。換句話說,就是以金剛之堅,喻般若體,以金剛之利,喻般若用。

()般若  般若二字,是梵語,很多解說的經書中,都譯為華語智慧二字,不過單用智慧二字,最易與普通說的智懇二字相混。所以應加一妙字,可免這個誤解。警如我們常說的理字,細分起來,實在有粗、細、微、玄、妙、的差別。粗理很易說,細理要詳說,微理已難說,玄理還可說,到了妙理,就無可說了,所以加一妙字,用妙智蔥三個字,比較恰當。

()波羅蜜  波羅蜜三字是梵語,譯為華語,則為到彼岸三字。眾生因為受了一個我字的迷惑,日日就在煩惱苦海中,倘能從生死煩惱大海之中,渡到不生不滅,清靜安樂之地,即到彼岸也。(比喻就是脫離了苦海,)不過到彼岸有頓漸之分。頓就是一聞大法,就知五蘊本空,六塵非有,立刻即悟身心,而明大道。漸魷是由信而解,解而行,行而證,次第漸修,也可以悟入。頓漸雖殊,而到彼岸則一也。

()  經字當作徑字解,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。
綜起來說,修行的目的,在度己度人。人之真性,本是虛靈不昧,歷劫常存。惜為物欲矇蔽,所以沉淪於生死苦海,未能脫離。我佛慈悲,特說此經,斷眾生的煩惱,脫離苦海,到達彼岸,超脫究竟之地。但是欲達到這個目的,非修得妙智慧不可,要修得妙智慧,非同金剛石般的堅利光澤不可。果能一毫不沾塵染,去斷絕一切的妄念,自可斬邪魔於己身,誅妖怪於萬里,勇猛精進,明了自性,而到達彼岸,與諸佛菩薩同享快樂也。

二、說金剛經的歷史
金剛經,原包括在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巷中。古人評論這卷經,如儒家的論語,辭有盡,理無窮。如來佛講大般若經共六百卷,講經的地方,及法會的次數,共計四處十六會。講這卷金剛經,是在十六會中的第九會。講經的地方,是中印度舍衛城南邊的給孤獨園。說到這個時代,就在我們中國周穆王九年的時候。

四處十六會:
王舍城的靈鷲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會。
寶羅筏城的逝多林給孤獨園     三會。
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       一會。
又寶羅筏城的逝多林給孤獨園   四會。
又王舍城的靈鷲山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會。
王舍城的竹林園中白鷺池邊     一會。


三、譯此經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歷史
鳩摩羅什是印度人,這個名字是印度語,譯為華語是童壽二字鳩摩羅什的父襯,是叫鳩摩炎。龜玆國王的妹妹什婆,是其母親。(龜玆即今日新疆省的庫車)鳩摩羅什,生於龜茲,合用父母之名為其名,所以叫鳩摩羅什。他七歲的時候,隨其母親什婆,遊歷各方。在印度北邊的罽賓地方,從槃頭達多學小乘教。又在疏勒國,從須利耶索摩學大乘教。以後回到龜玆,又從卑摩羅義學律。從此就在龜茲,宣布大乘教。建元十九年,前秦主符堅,遣驍騎將軍呂光,去討伐龜驢,呂光獲了鳩摩羅什,班師回到涼州,得到符堅的敗報,自己就在涼州擁兵獨立。以後,後泰王姚萇之子桃興,遣師伐涼,滅呂光,並帶鳩摩羅什,回到長安,待以國賓的禮遇,請在西明園及逍遙園譯經。譯成了經、律、論、凡七十四部,三百八十餘卷。後秦弘始十五年八月,死於長安大寺,時年七十四歲。三藏這兩個字,是指經、律、論三者而言。因為鳩摩羅什精通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、所以後世稱他為三藏法師。(如來佛所說的教法典籍,是經藏。所說的戒律典籍,是律藏。所說的法相問答,及佛弟子或佛滅後,諸菩薩所解譯的經義,與辦論法相的典籍,是論藏。)

四、說金剛經的界分
全部金剛經,共分作三十二分,是梁昭明太予所分的。古藏真經,並無此界分。今將三十二分,再分作(一)序分,(二)正宗分,()流通分,三層來說明。
()序分  序分僅自包括第一分,這一分是說法會因由,此序分不遇又可分通序,別序之分。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為通序,這是與他經,共通之點。自爾時世尊至洗足已敷座石坐為別序,這是與他經,不同之點。
()正宗分  自第二分至三十一分謂之正宗分,完全是說本經的宗旨。
()流通分是說流通後世,即最後的第三十二分。

五、說法會因由
法會因由,就是說阿難記經的當初。阿難是如來佛十大弟子中的一人,阿難兩個字,是印度語,譯為華語無染,又譯為歡喜,又譯為慶喜。阿難隨侍如來佛,在拘尸那城附近叫醯蘭若河的地方,如來佛在這個時候,已是快要圓寂。阿難見師父快臨命終,就悲從中來,侍側號哭。這個時候,弟子須跋跎也來到。他見阿難號哭,因勸阿難曰,師父在世,我們還可以隨時問道,師父死後,我們已沒有法請教,哭是無益的,不如趁師父未死時,有四件事,你可以請師父指點出來,給我們聽聽。
第一件事,就是師父死後,應以誰為師。
第二件事,就是師父死後,應以何為住。
第三件事,就是師父死後,應以何為法。
第四件事,就是金剛經的起頭,應用甚麼文字。

對於第一問,如來佛答曰,應以波羅提木義為師。波羅提木義是梵語,譯為戒律二字,就是要以戒律為師。
對於第二問,如來佛答曰,應以四念為住。何為四念,就是如左的四項。
()觀身不淨  人有五不淨,(甲)種子不淨,(乙)住處不淨,(丙)生前不淨,(丁)死後不淨,(戊)究竟不淨。
()觀受是苦  人一切享受,皆是苦惱。
()觀心不常  人無常心,即非本必,因有妄想心,所以真良心,不能實現。
()觀法無我  人之一切苦惱,為我的一字所迷惑,實則世界所有之物,實無我也。

對於第三問,如來佛答曰。默擯。原來阿難問以何為法,是因為法會中的弟子,信心也是參差不齊的。如遇有變心的弟子,應如何調護他。所以如來佛答以默擯二字。這兩個字,俗語就是不理他,不合作的意思。
對於第四問。如來佛答曰,「如是我聞」,這一句話,原是一個正信序,就是證明經文確不錯的,是起末世眾生信念的一個序分,各經典共通皆有的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